上世紀60年代以前,英國既是錫生產國又是消費國,但產量遠遠小於消費。1956年,英國錫主產區Cornwall地區的生產廠家聯合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南美的國家的生產廠家成立了國際錫協會。其成員國的錫產量佔據全球90%以上,處於絕對的壟斷地位。70年代中期後,在國際錫協的控制之下,國際錫價一直居高不下,在20000美元/噸至25000美元/噸之間徘徊。
進入上世紀80年代,隨著鋁合金和塑料開始大量應用於包裝工業,錫的消費量逐年減少。國際錫協依舊採用操縱手段,通過在倫敦金屬交易所大量買入,人為地維持高價。這時,國際一些大炒家歐美基金開始大量拋空倫敦金屬交易所的錫。從80年代初到1985年10月,基金和國際錫理事會經過多番激烈的爭奪,互有勝負。期間,基金把價格從25000美元/噸打壓至20000美元/噸左右,國際錫理事會又從20000美元拉升至23000美元。隨後基金再次從23000美元打壓至18000美元左右。隨後雙方在20000美元上下展開了激烈的爭奪。1985年10月,國際錫理事會成員國終於潰敗,其大量多頭隨著價格的直線下落。但是,由於他們宣布政府行為不可抗力而拒絕履約,導致各代理經紀公司損失慘重,損失金額高達數十億美元,倫敦金屬交易所也被迫關閉錫交易。後來這一官司耗費了4年時間,最後以交易所同意賠償損失的30%而了結此事。
錫交易崩盤後,國際錫價格也走向了漫長的熊市之路,於2001年和2002年兩次達到歷史低位3600美元/噸後才逐步恢復。
鋁風波
1988年,美國當時的能源巨頭菲利普兄弟公司在倫敦金屬交易所炒做期貨,他們將目標對準了鋁。當時,LME3月期鋁價格已從1987年初的每噸1000多美元/噸上揚至1900多美元。菲利普兄弟公司認為價格已然上升了近1000美元,於是在LME大量拋空,拋空數量超過100多萬噸。而這個舉動,正好被基金逮個正著。他們針對菲利普兄弟公司空頭到期的月份和日期大量買入。
1988年下半年,菲利普兄弟在倫敦金屬交易所100多萬噸的空頭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按市場價格買進平倉,另一種是交割100多萬噸的LME注冊鋁錠。在如此短時間內向交易所倉庫交運大量的實物顯然無法實現。基金抓住菲利普兄弟的這一弱點,大量買入逼倉。一時間,LME3月期鋁價格直線上揚至3000美元以上,而現貨價格更是暴漲至3500多美元/噸,期間,現貨升水一度高達1000美元/噸。最終,菲利普公司被迫在3400美元以上買入平倉,損失數億美元。而就在菲利普兄弟被擠兌出市場後,倫敦鋁價開始一路狂泄,1989年年底,3月鋁價格又回到了1400美元。鋁價從終點回到了起點,猶如過山車。如果想以基本面情況來解釋這種現象,純粹是癡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