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中國工程院桂衛華院士、沈政昌院士和昆明理工大學楊斌教授等九位行業知名專家對貴陽院牽頭完成的“三水鋁石礦生產氧化鋁提質降耗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等五項科技成果進行評價。經評審,其中四項成果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一項成果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本次科技成果評價會議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組織召開。會上,專家組聽取了貴陽院項目成果匯報,審查了相關技術資料,經過嚴格評審和質詢討論,一致認為五項科技成果在技術創新、技術經濟指標、成果轉化,以及市場推廣應用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就。與會專家同時對貴陽院堅持創新驅動,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數字化賦能推動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認可,希望貴陽院在科技創新和產學研深度合作方面繼續突破,保持發展勢頭,作為行業“排頭兵”結出更多科研碩果。
貴陽院黨委書記、董事長袁赤表示,貴陽院作為有色輕金屬冶煉行業的工程技術引領者,深耕行業六十餘載,未來,將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係建設,持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充分發揮科技型骨幹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傾力打造新質生產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奮力推動行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為“新中鋁”“新中鋁國際”建設貢獻積極力量。
技術成果簡介
三水鋁石礦生產氧化鋁提質降耗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該技術成功解決了國內三水鋁石礦生產氧化鋁工藝尚不成熟完善、存在技術瓶頸的問題,主要包含四個技術創新點,即前置凈化型兩段分解技術,蒸發母液側流冷卻結晶草酸鹽去除及有價金屬回收技術,氧化鋁生產流程熱、勢能多級能源高效綜合利用技術,基於模型統籌的全廠水資源優化匹配技術。該成果技術創新程度高,技術優勢明顯,技術經濟指標先進,社會效益顯著,先後在廣西華昇等國內大型氧化鋁企業成功推廣應用,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氧化鋁行業技術進步。該成果的整體技術經評價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基於鈦-鎂聯合生產工藝的多極性鎂電解槽技術開發及應用
鈦及鈦合金材料的研發及應用水平,是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配套鎂電解是海綿鈦生產中實現鎂、氯循環綜合利用綠色生產的關鍵核心技術之一。通過對理論基礎研究和生產工藝及裝備的創新,該項目開發了基於鈦-鎂聯合生產工藝的多極性鎂電解槽技術和多極性鎂電解槽。該技術在海綿鈦行業得到了廣泛的推廣應用,目前應用槽數300臺以上,設計產能超過30萬噸。通過多家海綿鈦企業生產實踐證明,該技術大幅提高了鎂電解槽單槽產能,噸鎂綜合電耗降低3000kWh以上,液鎂純度、氯氣濃度大幅提升,實現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保效益。該成果的整體技術經評價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基於均質化的高導電鋁母線節能低碳關鍵技術開發及應用
中國電解鋁用電量約佔全社會用電總量的6.8%左右,該項目以電解鋁行業中電能傳輸與損耗的重要介質——鋁母線作為節能降耗的關鍵突破點,通過研究低成本的均質化鋁母線晶粒技術,發明了鋁母線制造的新工藝,創新地開發出預制型強散熱的新型母線結構,提高了傳統鋁母線係統材料的導電率,有效降低了母線係統電阻,可降低鋁母線壓降13-15%。該成果的整體技術經評價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鋁用陽極及其組件質量追溯管理集成裝備及分析評價係統
該項目針對鋁用陽極及其組件缺乏有效追蹤管理導致質量控制困難,開發了炭素陽極及其組件經久耐用新型標識裝備和係統,構建陽極全流程生產數據及關聯數據融合平臺,並與配套研發的炭素陽極組件生產質量提升裝備體係協同作用,有效融合形成炭素陽極及其組件質量提升追溯管理集成裝備及評價係統集群,在提高炭素陽極及其組件質量的同時,打通從陽極生產到鋁電解生產的全流程數據通道,從而促進電解鋁的高效節能生產和智能化裝備係統集成升級。該成果的整體技術經評價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基於精準溫控及自動過程控制的車底式焙燒爐開發及應用
該項目針對車底式焙燒能耗高、智能化水平低的問題,從工藝體係、設備體係、控制體係三個方面開展研究,開發了焙燒爐物理場倣真模型,首創多參數溫度智能控制技術;發明了瀝青煙高效焚燒及餘熱高效回收技術;研發了裝填清卸一體化聯動工藝及裝備。突破了車底爐能耗高的難題,降低了爐內溫差,提高了焙燒產品質量、合格率及自動化水平。在高端石墨領域可全面替代環式焙燒爐,大幅提升高端石墨行業整體技術水平。該項目成果獲得授權專利8項,軟件著作權6項,在特種石墨及石墨電極領域取得廣泛應用。該成果的整體技術經評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車底式焙燒爐多參數溫度智能控制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