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打鋁管廠鍛打鋁管歷史
起經加熱錘鍛成劍,並經淬火。同時出土的鐵兜鍪(鐵盔)用89片鐵甲綴成。為了減輕質量,鐵甲多為薄片,大都經過加熱鍛造。1960年呼和浩特二十家子古城出土的西漢鐵鎧甲,其鐵片厚度僅1~2mm,為熱鍛鐵件。1973年在鄭州發現的窖藏東漢末年的鐵器遺物中,鍛件佔很大比重。其中有滎水縣王灣村出土的兩條鐵鎖鏈,一條長2400mm,每環長75mm,是熟鐵經熱鍛焊連成鏈索的。《天工開物》中總結了古代大小器物的鍛造方法並附有圖畫,談到戰艦和海船用的千鈞錨,“錘法先成四爪,以次逐節接身",即採用分段鍛造,然後鍛焊成整體。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為了適應航運業發展的需要,外商首先在中國建立了船舶修造廠。1845年英國人J.C.柯拜在廣州黃埔設立的柯拜船舶廠,是中國領土內早的一家外資機械廠。清政府為了自救開展了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近代機械制造工業。從早的江漢制造局、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到福州船政局等都已經開始了現代制造業。1871年福州船政局所屬鐵廠首先採用新的冶煉技術,安裝吊車,鑄造大型汽缸,購置3t汽錘鍛造大軸,建成中國機械工業早的鑄鍛車間。
我國的鍛造業歷史悠久,到19世紀中國也有了一些現代制造業的鑄鍛車間,但是,這主要是用於鍛造鋼鐵材料的,有色金屬鍛造,特別是鋁及鋁合金的鍛造業幾乎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