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7-IBN16
1797-OB4D
1797-IE8
1797-IE8H
1797-IE8NF
1797-IRT8
1797-OE8
1797-OE8H
1797-IJ2
1797-BCNR
1797-BIC
1797-BOOT
1797-CE1S
1797-CE3S
1797-CEC
1797-EXMK
1797-INS
1797-RPA
1797-RPFM
1797-TCAP
1797-TPR
1797-TPS
1797-TPYR
1797-TPYS
1797-XT
1797-PS1E
1797-PS1N
1797-PS2E2
1797-PS2N2
1797-TB3
1797-TB3S
1797-ACNR15
從“工廠”到“市場”,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像一塊“磁石”,吸引著眾多外資。從“改革紅利”豐厚,到中國經濟“新常態”,外資有來有走,市場眾說紛紜。在中國“促轉型”的呼喚下,“優外資”謀求“量質齊飛”的智造轉型。
外資撤離中國?產業鏈低端制造在轉移!
新世紀以來,中國一直被譽為“工廠”,龐大的勞動力、廉價的土地資源和相對成熟的基礎設施,從各地吸引了大量的資本。然而,隨著上述優勢的逐漸弱化,外資流向成為一個新的熱點話題。飛利浦照明關閉深圳工廠、大硬盤制造商希捷從蘇州撤離、GE照明以“終止在亞洲和拉丁美洲的所有直接商業活動”離場……去年以來,一些外資撤離事件的發生,加上投資貿易環境的變化,有輿論認為中國出現“外資撤離潮”。
先從宏觀角度來看外資工業企業的經營數據(截至2016年11月數據)比對:2013年11月,中國的外資(含港澳臺)工業企業總數為5.72萬個,銷售收入21.80萬億人民幣,其中6.47萬億的收入來自於出口。這一年也是外資企業家數多的年份。
到2016年11月,外資企業家數只剩下5.18萬家,較2013年減少9.4%;銷售收入22.76萬億,出口規模下降到了5.44萬億,較2013年足足下降了15.9%。麻煩的是,外資企業的“應收賬款”(貨賣了錢沒收回來)持續攀升。2013年11月外資企業的應收賬款3.33萬億,與總銷售收入的比值為15.3%,到了2016年11月,應收賬款額增加到4.05萬億,與總銷售收入的比值上升到了17.8%,這算是中國加入世貿之後的高值。這些應收賬款有多少錢終能收回來,上帝知道……